【导语】夜幕下的大学城霓虹闪烁,我攥着匿名线报混入人群,试图揭开“50元交易”背后的隐秘江湖。
🕵️♂️穿过小吃街拐角时,电线杆上褪色的广告纸突然闯入视线——“约附近学生50一次,随叫随到”。戴着鸭舌帽的中年男人蹲在阴影里刷手机,脚边散落着烟头。我压低声音假装咨询,他头也不抬:“扫码进群挑人,转账后发定位。”
💸三天后,我以“客户”身份潜入群聊。凌晨1点,群内弹出消息:“约附近学生50一次,代写论文包过查重”。一名自称“小琳”的女生私聊发来价目表,附带某985高校学生证照片。她坦言:“宿舍六个人,四个接单。”
😟暗访中,一名化名阿杰的男生带我穿过教学楼后门,指着储物柜低声说:“约附近学生50一次在这儿交作业,有人专门‘洗稿’。”他展示的聊天记录里,某教授竟在不知情中被署名“指导老师”。当我追问风险,他冷笑:“贫困助学金?不如自己赚。”
📸在蹲守的第七天,我目睹快递员将密封文件交给校外打印店老板。对方熟练地贴上“约附近学生50一次”标签,箱内是装订好的竞赛方案和专利申请书。店员嘀咕:“这月接了二十单‘保研套餐’。”
【尾声】当知识成为标价商品,象牙塔的光正被凿出裂痕。
暗访日记# 教育交易链:谁在贩卖青春?
【评论】匿名论坛上,有学生痛斥“这是学术乞丐”,也有人反问:“当食堂饭菜涨到15块,50元能买三顿尊严?”某高校教师匿名透露,部分院系已启动调查,但灰色交易如野草,换个平台又滋生。
评论1:100元上门四个小时怎么算评论2:肇庆的小巷子有什么特色评论3:建国公园有年轻的吗评论4:北京100元小巷子地址